目前全国新冠疫情整体形势如何?“五一”假期该如何引导群众安全有序出行?公众应该如何科学应对甲流?权威解答来了→
4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现在全国新冠疫情的整体形势怎么样?随着大部分人群感染后抗体水平的降低,会对我国未来的疫情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 贺青华
近期,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各地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个别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的迹象。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的波动状态,特别是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4月中旬以后,单日阳性数和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态势。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部分人群:一是未被感染人群,二是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三是存在免疫缺陷人群。总体上,专家认为全国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五一”假期,人员聚集相对较多一些,人员聚集对于疫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该如何引导群众安全有序出行?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一级巡视员 贺青华
“五一”假期人员大规模的流动可能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但是造成规模性疫情传播的可能性小,各地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正常出行需求保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建议大家“五一”出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要加强出行或者旅途中自我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时,应及时开展核酸检测和自我抗原检测,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形势,要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在旅途中,做好个人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了营造良好的“五一”出行环境,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各地各部门在“五一”期间应该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要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加强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监测,动态开展输入传染病风险研判。落实“乙类乙管”后新冠境外输入疫情防控方案的要求,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造成我国本土疫情大幅度反弹的风险。
二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假期的运输组织保障工作,及时增加或者开放进站进场的通道和安检通道,有序引导乘客进站进场乘坐交通工具。
三是加大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的通风换气,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四是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的人员,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在这些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
五是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加强新冠及其他春夏季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坚持多病共防,及早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疫情,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六是各地假日期间应该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强化部门协调,确保疫情发生后能够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总之,各地各部门要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后的各项防控措施,既要防止放松心态,又要避免防控工作加码。同时,“五一”假期期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止由于工作不细、管理不善引发安全事故等次生问题。
近期,有不少群众感觉自己身边有很多亲友得了甲流。请问从监测情况来看,今年甲流的流行情况是否比往年更严重?公众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
根据全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本轮流感疫情优势流行株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整体看,流感活动水平在今年2月初增加,2月底上升趋势明显,到3月中旬时进入高峰期,随后陆续出现拐点。北方省份的拐点在3月中旬,南方省份拐点是在3月底4月初。目前全国所有省份流感活动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本轮流感季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较正常的冬春流感季约晚了2个月,并且流感活动水平呈现由北向南逐步进入流行季的趋势;二是本轮流感活动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流感自然流行年份,期间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多,主要发生在学校。
在应对季节性流感方面,建议公众还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防护,尤其是注意手卫生、勤通风、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此外,现有的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对目前流行株是有效的。
来源:国家疾控局、莫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